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5:45 点击次数:152
粟裕用一支“隐形部队”,大破蒋军45万,毛主席:我都没想到
在华野部队中,有这样一支神秘的部队,他们神出鬼没,极少出现在正面战场,可军中全是他们的传说;
他们声名不显,却是粟裕大将至关重要的杀手锏,可以说,粟裕打的胜仗,有它一半的功劳!
那么,这支神秘部队究竟是什么?它到底有多厉害?后来的归宿如何呢?
其实这支部队就是顶级情报部队“四中队”,而它的建立,与粟裕大将息息相关。
众所周知,粟裕将军平生行军打仗,最为看重的就是警报工作,他在与部下的交流中多次强调情报的重要性:
俗话说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在战场上,敌人部署了多少兵力,部署在什么位置,准备进攻何处。如果这些情报完全不知道的话,谁来都打不赢这场仗!
而我军其他高级将领,也对粟裕的作战理念赞赏有加,称其为“谋定而后动”,“尽打神仙仗”。
出于这些原因,在1945年11月10日,我军要组建华中野战军,并且任命粟裕担任这支军队的司令员一职。
一向重视情报与侦察工作的他在得到命令后,立刻下令调集各部队最精锐的干部,组成了一支专门负责处理情报的技术侦察部队,并亲自为其取名为“四中队”。
常开小灶的神秘部队
当时的“四中队”可谓是人才济济,队伍里的成员都是从新四军中挑选出的优秀干部。
从组建部队的一开始,粟裕就想要将他们打造成最精锐的情报先锋。
因此,他特地将“四中队”的驻地安置在自己营地的旁边,以便随时了解部队的需求,并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。
为了让他们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,粟裕还托人从敌占区专门运来了一批顶尖的情报装备,给“四中队”武装到了牙齿。
他还听人说吃猪肉有益于大脑思考,便让炊事班经常给“四中队”的战士开小灶。
久而久之,华野的战士们都知道,军中每每传来红烧肉的香味,那就是王牌部队“四中队”在吃饭了。
而受到粟裕如此器重的部队,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将的期待,在此后的多次战役中,这支神秘的情报部队,数次向人们证明了,他们无可比拟的强大情报工作能力。
宣泰首战告捷
1946年6月,抗日战争才刚刚结束不久,国家百废待兴。老蒋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不顾人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,毅然撕破脸皮,发起了全面内战。
国军总计出动兵力160万人,其中有超过46万的精锐兵力被派遣到华东解放区。而苏中解放区由于粮食丰富,又临近老蒋的大本营南京,更是成为了敌人进攻的重点。
7月初,敌人为了先行试探我军底细,派出第49、83、25三个师以及第99旅的兵力,分别从四路进军,沿如皋、黄桥等方向推进。
而“四中队”的将士们在第一时间就截获了该情报,并且从敌人的兵力布置中,推断出敌人的薄弱环节在宣家堡、泰兴一带。
在消息传到粟裕那里的时候,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,对“四中队”连连称赞:他们干得好!
随后,经过会议分析研究决定,我军要抢在敌人支援部队赶来之前,率先拿下这两地的驻军!
13日,我军第1、6师各自以5倍的兵力优势,对宣、泰两地的敌人发起了突袭。
伴随着激昂的军号声,我军的手榴弹、大炮、子弹如雨点般落在敌人的营地里。
敌人被这突然的攻击给吓傻了。在他们眼中,此次自己一共出动了12万大军侵攻苏中地区,而明面上我军只有3万余人的兵力。
如此大的兵力差距,我方应该连躲都来不及,可如今为什么会是自己被我军包围了呢?
他们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的一举一动,完全被我方“四中队”的情报人员给看得清清楚楚。
凭借着突袭的威慑力,以及优势兵力的碾压,我军战士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阵地,开始消灭其有生力量。
而发现我军宛如神兵天降之后,驻守的敌人也难以升起抵抗之心,只能且战且退,直至被我军彻底击败。
经过三个昼夜的激战,宣、泰两地的敌军大部分均被我军歼灭,敌人溃逃时丢下的武器装备数不胜数,使我军收获颇丰。
而就在宣泰战役进行的过程中,“四中队”再次立功,成为了决定战役走向的“胜负手”!
敌人察觉到了我军的动向,连忙指挥其他三路部队火速赶来支援。
但敌人本就多路进军,阵型分散,如今情况紧急,更是来不及合流。“四中队”在察觉到敌人的行动后,连忙上报给指挥部。
粟裕大将接到情报后大喜:如此散乱的阵型,不是正好等着我军逐一击破吗?
于是,他立刻命令我军主力,在三日之内强行军100多里,将如皋、黄桥一带的敌人分散切割,依次击破。
溃逃的敌人在返回大本营后,纷纷表示自己遭遇到了数倍我军的打击,让敌人的指挥部不禁多次怀疑,我军在苏中地区到底埋伏了多少的兵力。
宣泰战斗是我军在苏中战役里获得的首次胜利,也是“四中队”的第一次实战。这场战斗挫败了敌人的初次进攻,共歼敌3000余人,缴获的武器弹药更是数不胜数。
“四中队”的强大情报能力也受到多位首长的称赞,这让他们对情报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。
而在经历了连续数场激战和长途奔袭后,我军也陷入了疲惫的状态,难以再次开展奇袭战术。
因此,指挥部在商议之后决定,全军迁移至附近的安全区域,进行整备休息。
李堡再建奇功
眼见我军斩获大捷,却选择主动撤退,被打急了的敌人顿时觉得,我军一定是遭到了重大损失,不得已选择了“撤退”。
于是,敌人连忙再次组织大军,以6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向苏中地区的交通要地,海安进攻。
敌人的动向在“四中队”的侦察下,很快就上报到了指挥部。
而在此情况下,指挥部敏锐地察觉到,如果任由敌人的误判继续加深,那么对方很有可能采取轻敌冒进的行动,将自己原本占优势的兵力拆分,从而为我军提供逐个击破的机会。
于是,华中野战军的将士们收到命令,要示敌以弱,在部队尚未完全恢复,敌人兵力还未分散的情况下,宁可丧失一些阵地,只做象征性地抵抗,也不去进行没有把握的正面战斗。
在这一指示下,第7纵队的部分战士在海安的西南一带,积极采取运动战,极大程度地牵制住了敌人前进的步伐,并趁机对敌人露出的破绽进行了突袭。
而后方的主力部队则趁此机会安心休整,并将重要资源从当地撤走,只留下一片空地给敌军。
当指挥部发觉时机成熟后,果断下令全军撤出海安地区。8月3日,饱受我军骚扰的敌人终于进入了海安。可留给他们的东西并没有多少。
老蒋在得知前线战况之后,兴奋地认为我军弃守是因为部队“伤亡太大”,轻率地认为我军“大势已去”,于是果断下令各部,要求立刻主动出击,剿灭四散的我军“残部”。
此时前线的国军简直是有苦难言。一路上没少遭到我军的打击,好不容易进入城镇,又必须马不停蹄地向其他地方进军。
可军令如山,尽管他们百般不愿,可最终还是只能按照老蒋的命令行事。
他们将手中的兵力分成数股,以“一字长蛇阵”之法,四散分布到沿边地带进行警戒和清扫。
可在人困马乏,且调度频繁的情况下,每一支队伍都难以精准地按照上级命令行动,每次进行调换,都会留下很大的破绽。
并且他们根本想不到,自己的指令在传达到部下手中之前,说不定就已经摆在了我军指挥部的桌子上。
在这段时间里,“四中队”凭借在战场上缴获的敌人通讯设备,通过俘虏的口中得知了敌人的部署和通讯密码,使得整个国军的行动都逃不出我军的眼睛。
敌人的每一次换防部署,都会被我方指挥部再三分析,确认执行作战的可能性。
其中有好几次,参谋都建议粟裕大将果断出击,但他沉稳地表示,现在还不是最佳时候,一定要挑选出能够“一战定乾坤”的时机来。
终于,在8月10日,这个机会摆在了我军面前。
当日,“四中队”通过敌人的通讯设备得知,敌军派出的新编第7旅,刚和驻守在李堡的第105旅调防。
此时的李堡阵地,只剩下第7旅旅部,和第105旅314团的士兵,并且314团在驻地内的电台与电话等通讯设备,刚刚拆除完毕,短时间内无法再建立起正常的通讯系统。
在得知这一消息的瞬间,粟裕大将就猛拍桌子,表示这是“千载难逢的机会”。他立刻向伟人汇报此事,并请求淮南第5旅参与战斗,以便速战速决。
在短暂考虑后,伟人同意了他的请求。于是,在敌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,我军将士很快便将他们团团包围。
当晚,我军第1师,协同淮南第5旅,向李堡发起进攻!
看见数倍于自己的我军冲锋时,驻守的敌人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不是说“敌人大势已去”了吗?可是现在的情况,明明是老蒋大势已去了才对!
这些士兵既疲惫不堪,又无法联络到附近的其他部队,因此几乎没做什么抵抗,在凌晨时分,我军就结束了李堡战斗。
而直到第2天下午,敌人的其他队伍才发觉事情不对劲,想要支援李堡地区,但均被埋伏在道路上的我军尽数歼灭。
此战前后总计花费了不到20个小时,却累计歼灭敌军8000余人。敌人在被袭击后,完全搞不清楚我军的具体兵力,指挥陷入了一时的混乱。
而我军也见识到了“四中队”强大的情报能力,自此对这支神秘的部队充满敬意,粟裕等首长更是称他们为幕后战场的“无名英雄”。
孟良崮战役
但值得一提的是,所向无敌的“四中队”也曾面临过极为严峻的挑战。
在数次尝到失败的打击之后,老蒋终于勉强看出战争的形势并不如自己所预料的那般“一面倒”。因此,他对整体的战略进行了调整。
从1947年3月开始,他放弃了全面进攻的幻想,反而学习我军的战术,试图集中兵力,先对我军在陕北和山东的根据地进行重点攻击。
此次老蒋吸取到以往的教训,命令国军在山东地区总计投入了24个整编师,组成了3个机动兵团,总兵力达到了45万人。
这些部队都装备了最新的美式武器,火力凶猛。并且他们在本次作战中阵型密集靠拢,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,稳扎稳打,除非万不得已,绝不分散小股兵力行动。
此举让敌人的部队宛如一只乌龟,虽然行动缓慢,却也让我军一时无从下口。
并且,敌人似乎是察觉到我军有一支强大的情报部队在监听他们的通讯,因此在这次作战当中,敌人专门调整了通讯联络方面的部署,让电台改用了新的波长,电话的呼号进行了大量的更改,并且对密码进行了大幅度的繁化。
这使得“四中队”在战役初期就遇到了阻碍。尽管该部队多次尝试拦截、破译,但大多数情报还是没能被及时破解。
但这些挫折反而激发了“四中队”将士们的斗志。他们不眠不休,连续数日埋头搜集敌军的联络信号,用尽各种办法尝试破解密码。
短短几天,这些战士们都面容憔悴,身形消瘦不少。
这使得粟裕大将极为心疼。由于“四中队”的驻地就在指挥部附近,他便多次前往,与战士们共同商讨对策。
在领导的鼓励和战士们的奋斗下,敌人的情报封锁终于被打破了!
一时间,敌人的具体动向纷纷被送到指挥部。
5月11日,“四中队”截获重要情报,敌第47师正在向坦埠进军,与主力部队相隔较远。
这支部队的师长是张灵甫,为人狂妄自大,在国军中人望不高,若被袭击,其他部队不会积极救援;
且该部具有大量先进的美式装备,号称“五大主力”之一,如果能够将其歼灭,定然能够打击敌人士气,并武装我方部队。
因此,我军指挥部当即决定,对这支孤军采取“猛虎掏心”的战术,即用一部分队伍将敌人分割,其余部队阻击敌方援军,最后再用主力从正面碾压敌军!
5月13日晚,我军已按照计划,对张灵甫部完成了包围。而敌人在注意到情况后,发觉为时已晚,只能仓促向孟良崮方向撤退。
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本来依靠精良的装备,敌人在此固守数天完全不成问题。但他们此行太过仓促,导致军中粮草不足,只能向老蒋请求空投。
然而这一消息也被“四中队”所截获,我军将计就计,在附近层层设防,敌人的空投最终全部被我军收下!
敌人又累又饿,放眼望去,四面八方又全是我军战士的身影,因此战意全无。
16日,敌人的防线被我军突破,张灵甫只能溃逃进一处山洞躲避,最终被我军将士击毙,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。
经此一战,“四中队”的威名彻底在全军传开,战士们无不称赞,这支部队真不愧是常胜将军的“王牌”!
而“四中队”也不负众望,在接下来的多场战役中屡立奇功。难怪粟裕将军常常说:自己的功劳,有他们的一半!